每当我们谈论到苏德战场的冬季情况时,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恐怕就是身穿厚厚的老棉袄,手拿PPSH-41冲锋枪的苏军士兵形象。尤其是前者,这种看起来很土气的制服曾经让苏军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军队中具有很强的识别度。以至于人们在观看反映那个时代影视资料的时候,不需要多加说明就能够认出哪些是苏军士兵。不过坦率地说,这种老棉袄的历史其实很短,在沙俄时代的军队中还看不到它的存在。实际上,直到上世纪30年代初,它们才开始出现。那么,关于苏军的老棉袄,历史上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其实,这种老棉袄并不是苏联,或者说俄罗斯本土的产物。根据相关研究,它们其实是一种舶来品。不过具体的源头有两个说法。一是拜占庭时代的“卡瓦迪翁”,不过这个说法不能够解释为什么它会时隔千年忽然出现在苏联军队里。相比之下,另外一个说法可能要靠谱得多,起码在时间上能吻合。这就是1904年的日俄战争时期,俄军看到了中国人的传统棉袄,觉得这种衣服很适合冬天的军事行动,就开始小规模的跟着穿了起来。然后到了30年代初,它们开始在苏联全国范围出现。
当然,首先大规模穿这种老棉袄的并不是苏联军队,而是民用部门。从1932年开始,苏联有关部门认识到这种老棉袄很适合冬季的劳动,既保暖又灵活。所以从这一年开始,他们正式的制定了老棉袄的制作标准,并优先向一线的建筑工人发放。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种老棉袄在30年代的苏联名声并不好,但是这和老棉袄本身无关。主要是因为当时喜欢穿这种衣服的人经常和犯罪分子以及囚犯有关,老棉袄纯粹是“躺枪”。这就和当年的“芝加哥打字机”在美国声名狼藉一样,都不是它们本身的错。
直到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老棉袄在苏联的名声才开始变好起来。当时,前线的苏军和后方的平民都喜欢穿这种看起来很土气的制服。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它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苏联军队的象征。当然,在不同的人群里,对这种老棉袄的印象还是不同的。在普通的民众眼里,它们是寒冷岁月里真正的救星。而在苏军部队,坦率地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最起码坦克手们一开始是的。因为老棉袄口袋以及一些多余的东西经常挂住坦克内部的零部件。直到“精简”版的老棉袄出现之后,坦克兵们才接受了它。
不过在所有穿着老棉袄的人当中有一个群体很特殊,那就是德军士兵。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莫斯科城下的第一个冬天的时候,由于御寒衣物的不足,所以德军士兵经常从阵亡的苏军士兵身上剥下老棉袄自己穿上。当然,德军的条例是禁止这么做的。不过在和冻死的危险比起来,空洞的条令根本没有任何约束力,甚至于很多德军军官对此也装作视而不见。不过有时候德军士兵也会稍微做些变通,他们会在自己的苏军老棉袄外边再套一件德军的制服,以此让外人看起来更合乎规定。
有意思的是,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军士兵很多人都开始选择穿两件老棉袄。不过这并不是说1942年的冬天比1941年的更冷。而是他们在战斗中有了一个新发现,那就是这种老棉袄不单单是一种御寒衣物,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作为防护用具。当然,指望它们能够挡住直射过来的弹头是不现实的。但是对于远距离飞过来的流弹确实很有效。至于说在废墟中的机动和白刃战中,这种老棉袄对斯大林格勒遍布的砖头瓦块、碎玻璃甚至刺刀都有很好的防护效果。唯一的不足是多穿了一件老棉袄之后会使行动略显笨拙,但是和随之带来的好处相比,这点儿代价并不是不可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