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中最为关键的“发动机”,一旦它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影响的不只是局部,而是整个人体的运转。而在众多心脏疾病中,心肌炎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它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很容易与普通感冒或疲劳混淆。然而,一旦延误诊治,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到生命。因此,了解并警惕心肌炎可能发出的“求救信号”,至关重要。
当心肌发生炎症或感染时,身体常会通过一系列症状来发出预警。以下六种常见表现,如果你近期反复出现,千万别掉以轻心,及时就医检查很有必要。
心肌炎常伴随胸口不适,特别是在运动或深呼吸时,胸前出现非常明显的压迫感、针扎样或钝痛,甚至有可能向背部或左肩放射。这种疼痛不同于单纯的肌肉酸痛,而是来源于心脏的“本体感知”。很多患者在初期误以为是胃痛或劳累导致的胸闷,从而忽略了背后的严重信号。
当心脏泵血功能受损,肺循环也会受一定的影响,患者就会感到气短、胸闷,甚至在或平卧时也觉得“透不过气”。如果你原本能够轻松上下楼梯、快走,却忽然出现爬楼就喘、走路就累的情况,就需要引起警觉。心肌炎引起的心力减退,是引发呼吸困难的重要原因。
疲劳感是心肌炎中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症状之一。很多人以为只是休息不够、作息紊乱,但如果哪怕在保证了充足睡眠后仍感到浑身无力、精神萎靡,就要考虑是不是有心脏方面的原因。心脏一旦功能受损,血液供应减少,机体自然就会处于“省电模式”,表现出持续性疲乏。
心跳忽快忽慢,或忽然出现“漏跳”、“怦怦响”的感觉,这些都属于心律异常的表现。而心肌炎恰恰容易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导致心律紊乱。轻则是间断性心悸,重则可能发展为严重的心律失常,需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加以确诊。有些患者甚至在夜间安静状态下也会突然感到心跳“跳脱节奏”,十分难受。
当你发现小腿、脚踝甚至脚背不明原因地肿胀,按压后皮肤出现非常明显的凹陷,并长时间不能恢复,就要小心了。这可能是心脏泵血功能减弱,体液回流不畅造成的周围水肿。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腹部胀满、体重骤增等症状,尤其在傍晚时分更为明显。
部分心肌炎由病毒感染从而引起,可能伴有持续低烧或高热。如果近期没有感冒、感染等明确诱因,却出现反复发热,伴随上述胸痛、乏力等症状,就不能仅仅当作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处理。尤其是热退后仍感到体力不支、胸闷气短时,更应提高警惕。
心肌炎的危险在于它潜藏于日常不适之中,容易被当作小毛病耽误。尤其是在病毒高发季节或身体刚经历感染后,更应关注心脏是否“被牵连”。一经发现上述多种症状同时出现,尤其是有维持的时间长、反复发作的趋势,应尽快前往医院做心电图、心肌酶、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明确诊断。
健康不是等出了问题才去挽救的东西,而是要求我们日常中细致地守护。每一次“异常”,也许都是身体在努力提醒你:它需要被好好对待。别忽视那些你以为的“小问题”,它们可能正是你身体最诚实的语言。
根据生命时报报道指出运动是诱发心肌炎的“导火索”。心脏受到侵犯后没有充分休息,难以调动免疫系统抵抗病毒,并完成修复。
近日,35岁的王女士因“感冒”陷入生死危机:一晚上心脏停跳20余次,最终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成功脱险。造成如此难以处理的后果的,是因感冒引发的暴发性心肌炎。
一名游客在日本就医,仅用5分钟就被确诊为甲型流感。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其中甲型流感传染性最强,也最容易发生变异,几乎每次流感大流行都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
人体运作好比充电电池,不断在充能与耗能间寻求平衡。疲劳如同电量消耗,累积越多,感受越深,而这种感觉正是身体电量指示器,低电量时,疲劳感倍增。一旦接近极限,身体会警告大脑,促进入“节能模式”,并寻求补充电力
我国目前仍处于流感季节性流行期,主要流行的流感病毒包括甲型H1N1、甲型H3N2亚型等。流感感染后的症状因人而异,大部分患者仅有发烧、咳嗽、头痛等症状。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患者的体温更高,病程维持的时间更长,全身症状也更为严重
3月24日,一名2000年出生的世纪婴儿去世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猝死是严重的健康问题,给个人、家庭、单位和社会带来非常大损失。尽管许多人认为猝死难以预测,但实际上它有一定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