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娱乐官网首页入口:
学校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地质勘查与地理测绘赛道(高职组)中斩获银奖。
从创办于1955年的河南省水利学校,到如今的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70载栉风沐雨,三迁校址、八易校名,从两个专业借房办学,到如今开设8大类56个专业,两个校区并肩发展,办学触角延伸至马来西亚、英国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全国优质水利高等职业院校、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省职业教育“双高工程”建筑设计企业,实现华丽蝶变。
缘水而生、因水而名、依水而兴。学校始终与时代同频、与行业共振,与河南水利事业发展、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一路同行。
扎根中原沃土,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秉承“明责、守信、敬业、力行”校训,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设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水利英才。
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正以党建为引领,锚定国家“双高院校”建设目标,聚焦人才教育培训质效提升,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开启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新篇章。
“70年办学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学校发展的‘定盘星’。”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广慧的话语掷地有声。
翻开学校发展答卷,党建引领贯穿始终。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办学、兴校、育人的政治保证和力量源泉,传承红色血脉,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动学校发展进入新天地。
“制度就像‘铁规矩’,有了它来护航,学校发展趋势就不会偏。”李广慧介绍,学校党委紧抓制度建设,以“压缩自由裁量权、提升治理效能”为目标,构建起一套科学规范的决策与管理体系。
翻开重新修订的《党委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清晰界定“三重一大”事项等多项标准,破解长期以来党委与行政工作交叉、权责不清的难题。8个二级学院全方面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规范决策流程,让每一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优化调整16个二级党组织,首次成立机关党委,完成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实现党组织覆盖无死角。推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制度,让支部书记兼任专业或技术带头人,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层次地融合。水利工程系教师第二党支部入选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名单,正是深化党建引领结出的硕果。
2024年高职阶段第二次党代会上,一幅发展蓝图徐徐展现:建设河南省前列、国内一流高职院校。
“向党建要发展成果、向思想政治工作要战斗力,党建成为学校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不可或缺的‘红色引擎’。”李广慧说,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以一流党建促“双高”专业建设发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走上一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向着建设目标奋勇前行。
“同学们,白鹤滩水电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低热水泥修建,破解了‘大坝必裂’的世界级难题!”9月28日,交通工程学院《建筑材料与检测》课堂上,教师蒋婷婷将水泥背后的故事糅进枯燥的配比公式里,传递出的家国情怀与职业精神,点燃了学生们的情感共鸣。
“以前觉得水泥就是普通建筑材料,没想到还藏着大国工匠的坚守,我也要学好专业相关知识像他们一样!”学生王浩的感慨,道出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学校党委班子念兹在兹的头等大事。
“必须出实招,出新招!”李广慧说,学校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体系,学校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中心1个、课程思政示范课13门、专业教学资源库4个,让水利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浸润学子心田。
“深挖每门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形成‘一课程一思政案例库’。我们不搞思政与专业的生硬嫁接,而是让思政元素自然融入知识点,让学生在学技能的同时悟初心。”李广慧说。
立足水利特色,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2023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思政课从思政教师单一授课转变为全员参与——书记、校长每年讲授8节思政课,处级干部讲授4节,企业技术专家、优秀校友也走进课堂分享一线故事。
实践育人是思政教育的“活课堂”。学校充分挖掘水利文化中的思政元素,组织学生走进红旗渠、南水北调等地,通过实地研学,沉浸式感悟。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2支团队入选全国重点团队,调研形成的《伊河流域水质改善建议报告》获当地水利部门采纳。“实践让我明白,水利人的责任不仅是修大坝、测数据,更是守护一方水土的平安。”参与实践的学生说。
金秋时节,桂香满园。从校园景观到日常服务,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思政教育已融入办学的方方面面。2024年,学校荣获厅级以上思政类项目品牌奖项38项,师生在全国、全省思政类活动中获奖12项。学校入选第四届水利职业院校水文化育人社会实践优秀典型案例,育人功能持续彰显。
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两项银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1银1铜……近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24项,省级奖项280余项。
“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能干事、干成事’的技能人才。”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院长李志萍表示,从最初的“师带徒”式教学,到如今以“五金”建设为核心的育人模式,学校始终紧跟行业变革,让人才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
——“金专业”动态对接产业需求。五年一大修、每年动态更新,学校建立“年度调研—动态调整”机制。“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国家水网建设等重大战略及河南产业链布局,从岗位能力需求倒推,动态优化专业布局,重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教务处处长王利卿介绍,新增智慧水利、智能建造等紧缺专业,升级传统专业,合并交叉重复、岗位界限模糊的专业,淘汰滞后专业。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骨干专业2个、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全国优质水利专业1个等一批优质专业,形成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等为龙头的特色鲜明专业集群。
——“金课程”“金基地”相辅相成。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分批推进核心课程改革。依托校、省、国家三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打造专创融通、课赛融通的“金课”体系。
《工程测量》课程中,学生正在模拟地下管廊检测,课程复刻企业工作全流程,从接收“任务委托单”到现场探测再到出具相关检测报告,全程沉浸式学习。
测绘信息学院院长尹冬丽介绍,课程内容来自获得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银奖的竞赛项目。“赛前走访调研,赛后将竞赛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提前掌握未来岗位的核心技能,让竞赛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依托校企合作,将项目“搬”进校园。作为省第二批示范性产教融合型职业院校,学校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智能测绘等3个省级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成立了国家级环境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生产性水处理实训基地,省生态水利技术校企研发中心、省水电装备与智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水利环境职业教育集团等多个校企合作教育平台,为师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
沉浸式教学、项目式案例、模块化实训……一项项改革,推动课程教学升级。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建成国家级精品在线门、省级一流核心课程及精品在线门。
——“金课程”孵化“金教材”。真实生产项目、工程实践案例等为载体,开发“教学—实训—岗位证书”一体化新形态教材,入选国家规划教材7本、省级规划教材及优质教材20本。
——“金师资”激活全链条。教师队伍是育人质量的保障。企业跟岗实践、课堂教学过关、全员教学比赛,形成“达标—深化—创新”的螺旋式发展路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建有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基地1个、省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个;培养全国水利职教名师5人,全国水利系统首席技师1人,河南省职业院校省级名师9人、省级骨干教师21人,锻造出一支既懂理论又精技能的“金双师”高水平教学团队,为学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19届毕业生赵俊伟在柬埔寨“一带一路”援助工程中化解跨文化施工难题;2021届毕业生范亚强在广州南沙深江铁路穿海隧道国家重大工程中,以创新方法攻克复杂地质难题,实现3毫米对接误差的行业新纪录……一批批杰出英才从这里走向全国,成长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学校因水而生,更要因水而兴。”李广慧表示,建校70年来,学校始终以服务河南水利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己任,围绕河南“四水同治”规划,整合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优势专业,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
校园内,水利工程学院教师欧阳一博正带领团队探索“轻量化数字孪生技术”,聚焦县域老旧大坝水库除险加固,为县域水利设施升级提供“普惠方案”。
聚焦水利、环境领域痛点,科研攻关创新正在校园内遍地开花。“突出应用导向,发挥优势专业所长,在科技服务与社会贡献展现出新的作为。”李志萍介绍,仅2025年上半年,学校立项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7项。近年来,学校还获批河南省校企研发中心1个,校外纵向项目立项45项,2024年全年各类纵横向项目到账总金额约1200余万元。
深度参与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年度绩效评估、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第五标段)综合治理,参与制定伊洛河流域闸坝联合调度与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为小浪底南岸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模式及安全运作研究科研项目提供技术服务,组织教师前往驻马店上蔡县、南阳桐柏县等地累计开展安全饮水技术和业务培训53项……水环人的身影走遍中原大地,持续为中原水利事业、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七秩风华,初心如磐;新征程上,砥砺前行。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将以办学70周年为新起点,持续深化内涵建设,培育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续写水利报国的崭新篇章!